1972年,叶瑞琨18岁。那一年,他开始学画。


      叶瑞琨的老师是岑学恭,中国当代绘画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,三峡画派的创始人。但在见面之前,叶瑞琨对此一无所知。18岁那年,叶瑞琨刚刚中学毕业,对生活还朦朦胧胧,对明天也毫无规划,他只是在等一张通知,然后下乡,“或许在田间地头度过自己的一生。”

      少年时的叶瑞琨,住在成都东大街的一座大杂院里,院里几十户人家,每日里嘈杂喧嚣,有些比叶瑞琨大的孩子已经到了农村,他们带回来的描述让叶瑞琨更是提不起对明天的兴致家里四个孩子,他是老大,家里经济收入不高,中学毕业赋闲在家的他,在下乡前找到事做,学到一门手艺,成为那时的必须。


      恰逢此时,英籍作家韩素音要回家乡四川,点名要去看都江堰。都江堰在“文革”中被破坏,要立即修复原貌,省文化厅便在四川美协抽调了岑学恭、吕林,在文史馆抽调了陈子庄,在省博物馆抽调了赵蕴玉,在文化厅的主持下进行修复工作。岑学恭先生的一位学生,正好是叶瑞琨家旧识,就这样,引介他入了岑学恭门下。


      叶瑞琨觉得,岑学恭肯收下他做弟子,是出于对年轻人的同情。十八九岁的青年,在时代的漩涡中挣扎,看不到明天,岑老肯教导他,是为他打开了一扇窗,在灰蒙蒙的天空下,仿佛有一道光透了出来,为他照亮了前面的路。


      岑学恭的艺术,承接于徐悲鸿的艺术脉络,尝试用西方的美术观念来对传统的中国画进行改造,与徐悲鸿一样,他也非常重视对学生造型能力的训练。这种基础性训练,对入门来说,是非常有益的。但此后叶瑞琨的艺术创作,却并没有继续这条道路前行,而是回归到传统的途径上来。


      在跟随岑学恭学画期间,除了源自西方美术的素描、色彩等基础训练外,岑学恭还教叶瑞琨临摹古画。叶瑞琨跟随岑学恭学习了一年时间,那张下乡通知也终于到了。


     叶瑞琨将要去的目的地,在西昌城外不远的黄联关。这里土地肥沃,却分外贫穷,连绵不断的山峰阻挡了这里与外界的交流,来到黄联关的叶瑞琨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。


      来自城里的知青们,大都不善于劳作,而对未来的迷茫,更让他们没有心思在田地里劳动。有了大把时间的他,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到绘画学习上,这种生活,虽然充满无奈,但对此后叶瑞琨的创作,却产生了巨大影响。这种自由,激发了他对自然热爱的天性,愿意更多将目光投入山水之中,让他后来的创作充满了自由与浪漫的气息。


    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的滋养,让叶瑞琨对山水画更情有独钟。在下乡期间,叶瑞琨开始四处写生,这个习惯保留至今。在黄联关生活四年后,叶瑞琨告别了知青生涯,返回成都。回到成都的叶瑞琨,到水印工艺厂当上了设计美工。当时因为外贸出口的需要,他的主要工作便是根据客户需求大量绘制外贸画,这一落笔,便是八年。在这期间他参加了在日本京都举办的“四川六人展”,并入选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“中国青年国画展”,渐渐在画坛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

      1985年,叶瑞琨被调到成都画院,开始以职业艺术家的身份进行创作。经过长时间的积累,此时的叶瑞琨也有了更多感悟,逐渐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,开始从形象上的认识深入到意向上的认识。在三十岁以后,他将很多精力放在了书法上。直到今日,他依旧坚持每天临帖,汉隶,魏晋墓誌,都成为了他创作的营养。


      叶瑞琨说,“最初画画的人都想弄得很复杂,后来就越来越简单。”现在他是在“单纯之中找变化,希望用单一的墨画出宇宙万千气象。”叶瑞琨作画,并不推崇很复杂的技巧,他用色就是“单色平涂”,用笔就是简单的“放到纸面上去”,他用“最简单的形式,表达对世界的看法。”

      在叶瑞琨的画中,除了墨色以外,用得最多的就是朱砂,他说,那是有一次在四川的阿坝藏区写生,时值暮秋,山上的树叶被寒风全吹去了,山上的浅草也枯萎了,整座山赤裸地露在那里,全是深深的暗红色,当时他就被震撼了,看到这深沉的红色下面有一种强烈的东西在涌动,他用朱砂加墨混在一起来画,回来后又直接用朱砂来画当时的那种感受。黑与红形成了强烈对比,墨与朱砂在画面中的完美融合,构成了他在色彩上的独到之处。


      在叶瑞琨的画卷里,笔墨已经脱离了形式,他说,“年轻时学好规矩,到一定年纪了,即便再从心所欲,也在规矩之中了。”近年来,在叶瑞琨的画作里总能看到大量留白,这些留白让画面更加空灵,即便绘制的雨后深山,也不会让人感到压抑、阴沉,而是有“空山新雨后”的清爽。叶瑞琨说,他现在画画“就画到百分之七十,剩下百分之三十不画了,有留白、空间、余地,让观者自己去感受。”

      这种感受,就是作者与观者的交流,是作者寄托于笔墨,在向观者传达自己的情思。叶瑞琨的画,和观者是没有距离的,叶瑞琨说,“最初也在追求雄奇,现在则归于平淡,平淡才有亲和力。”这种亲和力,就是画家意向对观者的传达。

国画之美在于平淡——叶瑞琨

企业动态

文化艺术

新闻资讯

员工风采